中医针灸诸穴-中医针灸针法大全

中医针灸 13

文章信息一览:

颈椎病的针灸疗法

1、神经根型,多选取落枕穴、后溪、手三里、尺泽、小海、华佗夹背穴。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2)脊髓型,多选取绝骨、昆仑、足三里、阳陵泉、次_、肾俞、大杼等穴位。以补骨填髓,益肾填精为主。(3)交感型和椎动脉型,多选取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阴维、阳维等穴位。

2、颈夹脊 颈夹脊穴在第二颈椎到第七颈椎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2 天柱穴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哑门(督脉)旁3寸,当顶后发际内斜方肌之外侧取穴。3 后溪穴 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中医针灸诸穴-中医针灸针法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温灸器灸。选穴:风池、颈夹背,手指麻木加合谷;头晕头痛加百会、太阳、后溪;多汗加复溜、肺俞。方法:选用药艾条,点燃、置于湿灸器内,外层温度控制在50~60O为佳,熨按上述诸穴,每穴3~5分钟,灸毕可行推拿手法整复椎体。

针灸治痛十法

针罐止痛法 即***和拔罐同时应用于同一穴位的止痛法。

痛点止痛法 针灸的缪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选好病侧的穴位而针其健侧的同名穴,效果较好,是调整经络平衡的治疗方法。“痛点止痛法”是专为治疗小面积疼痛的一种止痛方法。周身不论何处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于直径 1 厘米以内的小范围疼痛。该法操作简便,效果迅速,能够达到针入病除。

中医针灸诸穴-中医针灸针法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刺补法:是在一个穴位上刺多个针头,缓慢推入,再逐一取出。例如,抽筋穴和关元穴。斜针法:是将针头斜着插入皮下,形成倾斜方向的***。例如,太冲穴和合谷穴。留针法:是将针头插入穴位后,让患者***或躺着,并保持针头在穴位中留置一段时间。例如,百会穴和涌泉穴。

针灸可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达到止痛的目的。临床上可根据病证的虚实寒热,以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热者疾之,寒者留之,陷下者灸之,不虚不实以平补平泻等法选用手法。

加中脘、丰隆、足三里、内庭、厉兑、太白;属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血海、少冲、三阴交,其中少冲可刺出血。以上均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泻法,一般不灸,可用电针,予中强***。如头痛而气血虚弱者,宜加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里等穴,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补法,宜配合灸法。

胃痛针灸的穴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不仅是胃之募穴,而且是八会穴之腑会,治疗胃腑之病变。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为胃之下合穴,凡胃脘部疼痛,无论虚实,均可用本穴治疗。具有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

针灸入门歌诀

手太阴肺经经穴歌(共11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针灸入门必背的歌诀如下:五输穴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

针灸入门歌诀如下(一)手太阴肺经穴位分寸歌(左右各11穴)乳上三肋间中府,上行云门一寸许,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臂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后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部位端,鼻衄喉痹刺可已。

学习针灸,面对众多理论,枯燥无味的背诵任务常常令人望而却步。古人巧妙地将这些理论编织成朗朗上口的歌诀,如《标幽赋》、《百症赋》等,而《行针指要歌》作为入门级必背之作,短短100字,却包含了最基础的选穴原则,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

胃腑气滞证的针灸疗法是怎样的?

1、交替应用,7~10天为1疗程。行间在出针时摇大大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其余穴位在出针时缓慢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

2、[做法]脾胃虚弱者用补法,章门、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气犯胃则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十二指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配穴]气滞者,加太冲;水湿停留,加丰隆。[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

3、[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针灸疗法】[取穴]中脘、肓俞、足三里、内关、盲俞、行间。内关乃心包经络穴,别走三焦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之会穴。古人有“一切内证开内关”之说,本穴可镇静镇痛,理气和胃。行间疏肝理气,配上述诸穴凑效甚著。

4、胃痛针灸的穴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不仅是胃之募穴,而且是八会穴之腑会,治疗胃腑之病变。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为胃之下合穴,凡胃脘部疼痛,无论虚实,均可用本穴治疗。具有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

关于中医针灸诸穴,以及中医针灸针法大全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