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看病教学-中医把脉看病教学***
文章信息一览:
- 1、怎么把脉?怎么通过看人的舌头知道病情?
- 2、把脉怎么把
- 3、如何学会把脉
- 4、中医把脉的方法
- 5、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怎么把脉?怎么通过看人的舌头知道病情?
1、中医在舌诊方面是讲究一定顺序的,从舌尖到舌中,舌根再到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先看舌体,然后再观察舌苔, 整个过程大概30秒左右。
2、看舌苔也可以判断健康!第一,舌苔的颜色 舌苔的颜色主要有白色、***和少见的灰黑色。白色的舌苔一般代表体内有寒、有湿气。***的舌苔代表体内有热,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
3、把脉的诊法】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4、.望苔质 舌苔薄白,可见于正常人,亦主表证及病情轻浅的里证,如感冒等。舌苔增厚,是由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湿、水、饮、食积等,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消化系统或呼吸系统的疾病。
5、另外,有些患者舌苔比较厚,在舌诊当天的早晨刷牙时,拼命用牙刷刮舌面,目的是给医生看到一个“干净”的舌象,但这样的做法往往也会把舌苔刷掉,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6、正常的舌头:能卷能伸,色泽红润,不干也不过分湿润,什么都是刚刚好的状态,当然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舌头是这种情况了。舌头颤抖:这好像是因为体力消耗过多造成的,休息一下就好了,也没什么大碍。
把脉怎么把
1、自学把脉: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脉搏的频率;脉搏的紧张度;脉搏的均匀度;脉搏的流利度;脉搏的长度。
2、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 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3、中医中把脉是个艺术。望闻问切四门手艺的门道很深。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如何学会把脉
第一,要求安静,包括外部环境的安静和医生、患者二人心神的安静。第二,切脉时,医生应用三指定位,也就是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程度,身材高大者,布指疏,身材矮小者,布指则密。
把脉怎么自学:1,背熟《频湖脉诀》。2,找正常人看脉,叫做知常。3,随师诊脉,细听讲解。4,多看经典著作。
可以跟着老中医学习。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对成人号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自学把脉口诀是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中医把脉的方法
1、首先我们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式,在前面的经验中我已经介绍,不再累述,下面就开始介绍一些简单的脉象。02在把脉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正常的脉象平脉:也就是正常的脉象,一息四至(一次呼吸跳四下),力度适中,无特殊感觉。
2、临床上有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可使脉搏发生变化。因此,测量脉搏对病人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中医更将切脉作为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进行脉管发生周期性扩张和回位的搏动。
3、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腹诊。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4、其实中医判断病情并不是只看脉象,单单一个脉象根本无法断定病情。诊断病情一般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程序,医生要询问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等。但是由于需要避讳男女授受不亲所以才出现悬丝诊脉这样的诊断方式。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1、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2、自学把脉口诀是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3、浮脉口诀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沉脉口诀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4、二十八脉口诀:太阳为头继手阳明,少阳之外三阳荣;太阴手厥少阴荣,少阴之外督脉通。阳明胃经大肠满,少阳胆经肝为根;太阴脾经心包荣,少阴心肾二为尊。
5、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关于中医把脉看病教学和中医把脉看病教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医把脉看病教学***、中医把脉看病教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
-
上一篇
安中医推拿姚-安徽中医院姚玉芳 -
下一篇
中医推拿推耳-推拿耳朵治疗耳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