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和算卦-中医把脉和算卦的区别

中医把脉 12

文章信息一览:

中医把脉都可以看出什么

1、由于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中医体察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等。 切脉是根据脉的位、数、形、势来断病的。 脉位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寸看心肺头,关看脾胃,尺看肝肾腿足膀胱。浮取看心、 肺、头,中取看脾胃,沉取看肝肾。

2、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中医把脉和算卦-中医把脉和算卦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4、脉象,能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体现出患者脏腑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判断疾病的 发病位置、性质和邪正盛衰,推断病程进退预后 的重要依据。一名中医师如果能在脉诊上具备高深的造诣,那么其他三诊也绝不会逊色。

中医把脉能看出什么

1、中医诊脉是可以诊出气血不通的,气血不通一般情况下是气血瘀滞,脉象上显示涩脉,犹如轻刀刮竹,血流不畅,而且一般脉象比较细涩。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都可以诊出来的。

中医把脉和算卦-中医把脉和算卦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

3、把脉的时候,主要通过一个特点来判断患者的脉搏,主要通过脉搏位置、力量、频率、紧张度、均匀性、流畅度、宽度等8个方面来看脉搏,判断患者的脉搏是否有异常。中医通过脉搏来理解患者的脉搏,但脉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功能和血液的质量。

古代的中医为什么把把脉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么病?

1、把脉就是切诊。西医是不会的啦。脉诊部位分寸关尺。两手各有寸关尺。合而六脉。天龙八部里段誉不是练了六脉神剑吗?就是寸关尺。每部又分浮中沉。总称三部九候。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了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并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

2、中医诊治疾病需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切脉只是其中的一部。古代一些中医对疾病的认知有限,只能大致分类,不很准确。切脉可以知道人心脏搏动的强弱,节律是否整齐,进而判断人体体质的强弱程度,切脉过程中能观察面容,闻到病人体味所以能诊治一些疾病。

3、在我国古代,由于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比较保守,因此西医只能用把脉来诊断病人的病症。甚至会在脉搏上放上一个手绢来避免肢体接触,甚至还有悬丝诊脉的方法,中医在瞧病时都要先将手放在病人的手腕上,按一会儿就是俗称的把脉,根据脉象的表现来判断身体的情况。

中医进行把脉来判断病人病情,把脉是什么原理?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

简单地说,中医把脉的原理是通过心脏的功能、血管的功能、血液的质量三个因素进行病变,根据这三个主要前提推断出其他疾病的存在。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由于没有对此做足够的作业,出现了用两根手指把脉的情况,要知道这种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在这方面犯了错误,下一步也不能继续。

中医把脉的原理其实就是掌握心脏跳动的频率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就跟现在的西医会利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然后记录心率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中医不需要接触外在的工具,完全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判断出来,所以从把脉就可以看出病人的心气的盛衰以及血气的盈亏状态,比西医会更直观一些。

中医把脉的原理: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速率的快慢、强度有力还是无力、节律整齐与否还是有无歇止及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

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黄汤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就会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 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

把脉入门顺口溜

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脉浮沉。主管表里,脉浮表症,脉沉里症。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把脉入门顺口溜:浮脉口诀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沉脉口诀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迟脉口诀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寸关尺口诀顺口溜如下: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如何学习把脉?

1、第一,要求安静,包括外部环境的安静和医生、患者二人心神的安静。第二,切脉时,医生应用三指定位,也就是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程度,身材高大者,布指疏,身材矮小者,布指则密。第三,学习诊脉,必须要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的脉又被称为平脉或常脉。

2、把脉,主要是通过手指的主观感觉来辨别。所以一方面需要常练习,以增加手指的敏感度。另一方面,需要多阅读一些有关脉学方面的书籍,比如《频湖脉学》、《脉经》、《医家秘奥》、《四神心愿》等书籍。

3、号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之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号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号脉姿势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号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4、自学把脉的方法: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5、你好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在切脉的时候,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

6、自学把脉口诀是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关于中医把脉和算卦和中医把脉和算卦的区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医把脉和算卦的区别、中医把脉和算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