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古代-古代中医大家对脉诊有什么诀窍?

中医把脉 11

文章信息一览:

古代中医把喜脉是什么原理,古代把脉精准吗?

1、说白了就是,医生是号脉越多,经验越多,就能越准。然后,通过自己长年的经验来写医书,告诉后来的医师这类脉象就是喜脉。但是由于每个人理解不同,未必可以一下理会什么是喜脉。就拿滑脉来说,说的是脉象有点类似于铁珠依次滚过你的手指的感觉。

2、喜脉脉象是“滑脉,即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怀孕后女性的心脏、动脉搏动会出现一些变化,所以根据长期的经验可以凭借脉象诊断是否怀孕,但准确性存疑,需要结合其它方式诊断。古人没有如今的超声等诊疗方式,所以判断是否怀孕就是通过“望闻问切”。

中医把脉古代-古代中医大家对脉诊有什么诀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当然也不是100%的准确,脉象有时会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医院验血是诊断疾病重要依据之一。所谓“滑脉”并不一定就是怀孕,心血管系统疾病丶感染性疾病都可能出现“滑脉”现像。没有“望丶闻丶问”等诊断怎么就敢定为有孕?这不滑稽。

4、把脉只能作为参考。另外有一些过度肥胖或高血压的人群在把脉时,他们的脉象也可能与怀有身孕的女性相似,所以说中医把脉验证虽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非是唬人的噱头,但西医的判断手段可能更为迅速准确。在现实情境中,我们可以中西医结合,各自发挥他们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古代中医摸脉是怎样的

1、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中医把脉古代-古代中医大家对脉诊有什么诀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

3、在医疗条件低下的古代把脉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检查手段,中医几千年来的经验总结出脉象的规律。脉搏的跳动力度、快慢和停跳的变化来判断病人身体的状况,中医总结出大概有几十种不同的脉象对应身体相应部分的病症,在通过望、闻、问等辅助手段进行确诊。

把脉在古代怎么说

不过,古代西医有些匪夷所思的治病办法:譬如治病时要占个星,看看星象显示你是不是该死,如果占卜结果发现你要死了,即便只是不小心擦破皮都不给你治,感冒了还要隔离起来。

[把脉]百科解释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其职责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大夫:这一称呼始于宋代,当时太医院中五品以上的医官得以称大夫。至今,“大夫”一词仍被广泛用作对医生的尊称。 郎中: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起源于宋代,尤其在南方地区,人们习惯以此称呼医生。 坐堂医:坐堂医是指在中药店里为患者把脉诊断的中医大夫。

脉诊又叫切脉、评脉、号脉、把脉、诊脉,即通过诊者的手指触按患者腕部的寸口(手太阴肺经所在的寸口部位),借以观察疾病之所在以及轻重程度的一种方法。脉即血脉,是供应机体营养物质的循环网络。

古代把脉有喜。答案是:妇人闻脉象喜脉,大乐曰:“吾有孕矣。古代把喜脉是怎么把的?喜脉就是滑脉,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因为古代大部分大夫是男性,男女授受不亲,所以用红线号脉。传说,古时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

关于中医把脉古代,以及古代中医大家对脉诊有什么诀窍?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