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中医把脉-中医把脉的科学依据

中医把脉 12

接下来为大家讲解走近科学中医把脉,以及中医把脉的科学依据涉及的相关信息,愿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信息一览:

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什么?

“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按照上述方法把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被把脉者的寸、关、尺三部部位,无名指按的地方是“寸”,中指是“关”,食指是“尺”。这里的寸和尺暗含离手掌最近的是“寸”,最远的是“尺”。

对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人都赞不绝口,其实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需要依赖于又快又准的诊断方法,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呢?答案就是把脉,也称作切脉,就是通过用手轻轻的按压患者的动脉,根据脉象即可知道患者的并且。

走近科学中医把脉-中医把脉的科学依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此,仅仅通过观察脉象来确诊一定就是喜脉,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的。尤其是在妊娠前三个月时,只单靠把脉还是不太能准确判断是否怀孕的。但如果是已经妊娠三个月,腹中的胎儿也成形了,这时脉象的变化就更加明显,把脉的精准率也就会提升许多。

把脉的原理,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全息理论,寸关尺的气血状况可以对应全身的气血状况,所以通过寸口,可以推出整个躯体的气血状况。其实不光是寸口,一只耳朵,一只手,一个脏器,一个细胞也可以看作是全身的一个缩影,都有诊断价值。

中医是怎么把脉的?

1、你好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在切脉的时候,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

走近科学中医把脉-中医把脉的科学依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

3、脉诊又叫切脉、评脉、号脉、把脉、诊脉,即通过诊者的手指触按患者腕部的寸口(手太阴肺经所在的寸口部位),借以观察疾病之所在以及轻重程度的一种方法。脉即血脉,是供应机体营养物质的循环网络。

4、中医脉诊是四诊(望、闻、问、切)内容之一,它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医“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分部诊法与寸口脉的定位方法 (一)分部诊法 分部诊法始于周秦汉初时,如《黄帝内经素问》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文献记载中,有三部九候诊法、人迎脉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

5、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如何学习把脉?

1、号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之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号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号脉姿势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号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2、把脉,主要是通过手指的主观感觉来辨别。所以一方面需要常练习,以增加手指的敏感度。另一方面,需要多阅读一些有关脉学方面的书籍,比如《频湖脉学》、《脉经》、《医家秘奥》、《四神心愿》等书籍。

3、自学把脉口诀是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关于走近科学中医把脉,以及中医把脉的科学依据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