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是什么

中医针灸 26

文章阐述了关于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是什么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文章信息一览:

针灸学历史

《针灸甲乙经》,共收录349个腧穴的名称、定位和刺灸法,并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继《黄帝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随着针灸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临床医家和针灸专著。

唐 *** 在公元627~649年间,曾组织甄权等人进行了校定针灸图书的工作。孙思邈撰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传世,书中广泛地收入了前代各家的针灸治病经验,并且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成为现知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 *** (佚)。

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

针灸的历史久远。据考证,它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有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新教材·实验针灸学目录

第一章本章介绍了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运用循证医学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涉及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技术方法。第二章详细探讨了经络和穴位的现代研究,包括经脉、络脉的科学理解,以及穴位的探测、结构和功能,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了满足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实验针灸学教育方面的需求,以推动素质教育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新教材·实验针灸学》应运而生。该教材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内容,强调新颖性与实用性,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这是一本关于实验针灸学的专业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属于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新教材系列。该书于2008年3月1日首次发行,以简体中文为主要内容,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书本总共分为418页,***用16开本设计,适合携带和阅读。其ISBN号码为***87802313866,便于购买者在图书市场进行查询和定位。

近5年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针灸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针灸学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从1984年、1986年分别被聘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以来,陈汉平教授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17名。

2018中医知识:针灸学-耳聋耳鸣的针灸治疗

治疗虚证耳鸣耳聋要补肾养窍。取局部穴及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选用听宫、翳风、太溪、肾俞;太溪、肾俞能补肾填精,上荣耳窍;听宫为手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耳内,具有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要穴;配手少阳经局部的翳风穴,可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脾胃虚弱配气海、足三里。

快速取穴 正坐,耳屏下缘前方,张口有凹陷处,即是听会穴。 禁| *** 健侧(健康的一侧)的听会穴 穴位功效 听会穴有聪耳开窍、清热止痛、祛风通络的功效。 主治头痛眩晕、下颔关节炎、耳鸣、耳聋等症。

中医会从耳鸣的声音,来判断耳鸣的虚实,一般实证耳鸣,声如闷雷,主要为肝胆火盛或外感所致,治疗起来比较快;虚证耳鸣,声如虫叫,治疗疗程比较长一些,下附图为中医针灸学教科书对耳鸣的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望***纳。

中医针灸师资格证怎么考

1、首先需要满足一定的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健康状况等要求。其次申请者需要年满22周岁,具备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相关专业的中专及更高学历,拥有至少5年的中医或针灸相关工作经验,完成正规的中医针灸培训课程并取得结业证书。

2、最后,参加实操考试,实操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操作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包括针灸操作、穴位定位、***技巧、诊断能力等。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考试形式为模拟临床操作。考生在笔试和实操考试中均取得合格的成绩,就可以领取中医针灸师证书。证书是从事中医针灸工作的必备证件。

3、需要满足一定的学历要求。根据规定,考取中医针灸师资格证需要具备中医学或相关专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如果你没有相关学历背景,可以通过进修中医课程或者参加中医基础培训班来提升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9针灸学0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十二经脉等;络脉:十五络脉

1、十五络脉:络脉共有十五条,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脉”。 别络的主要功能一是加强了相为表里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2、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

3、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十五络脉的构成更为丰富,它由任脉、督脉以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组成,每条经脉都与十二经脉相互关联,共计十五条,进一步丰富了人体经络的网络结构。具体来说,十二经脉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直至足厥阴肝经,这些被称为正经,它们构成了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

关于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中医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是什么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