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把脉吗-中医看病把脉准吗

中医把脉 147

接下来为大家讲解中医外科把脉吗,以及中医看病把脉准吗涉及的相关信息,愿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信息一览:

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为什么摸的是动脉而不是静脉?

看中医时,把脉是首先的诊断方法,依据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就是用手指放在被诊断者的手腕上,通过对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来判断被诊断者的身体状况。脉冲是脉冲的图像。脉搏的产生直接关系到心脏的起伏、心脏的升降、因此,心脏和静脉是形成脉搏的主要器官。

平时看别人把脉,就是在手腕的中间摸,也不知道到底摸的是具体哪个位置,但是经过了解后,其实摸的是桡动脉的婉后部位,也就是寸口。这是依据人体各经脉均汇集于肺,这个寸口呢又是手太阴肺经的循环部位,再上一点就是太渊穴,就是脉会之处。因此,切脉必须在病人安静的时候,这样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中医外科把脉吗-中医看病把脉准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中医认为,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内的阴阳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因而引起气血的变化,气血的变化,带来了脉象的变化。

中医切脉时摸的是桡动脉。也就是在上肢前臂内侧面,偏于桡侧的部位。诊脉时,将其分为寸、关、尺三部,再根据浮、中、沉三部来综合判断疾病的性质,中医称之为三部九候。其中以桡骨茎突定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现在常用的脏腑定位为,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为心、肝、肾。

切脉是汉族独创的诊法,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切脉”,“切”主要是在桡动脉。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

中医外科把脉吗-中医看病把脉准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曰以脉主病之妄:脉诊为诊断方法之一,古人隶于四诊之末,以切脉识病为下工。故脉诊之旨,在验病体之虚实,所患之浅深,病势之进退,预后之良恶,气与血之强弱而已,过此以往,非诊脉所得知也。乃怪诞不经之徒,既妄信脏腑配当六部之说,复谬执以脉主病之谈,某部见某脉即属某病,大言炎炎,凿孔栽须。

中医把脉和西医听诊是不是一样的?对症治疗是说的什么?

中医把脉的原理其实就是掌握心脏跳动的频率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就跟现在的西医会利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然后记录心率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中医不需要接触外在的工具,完全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判断出来,所以从把脉就可以看出病人的心气的盛衰以及血气的盈亏状态,比西医会更直观一些。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治常用的诊断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是反映身体气血、脏腑功能状况的重要标志,把脉可以反映各脏腑气血状况及脏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推断出疾病的病机,并根据病机施以治疗,具有精准、个性化的特点。中医把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对握、***和听诊。

中医和西医都把脉。把脉的部位也都是病人腕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也同样是利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触觉来了解病人挠动脉搏动的情况。

看病方式不同 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中的诊断技术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中国医术不同于西方医术,虽然现在的医院当中主打的是西医。但是中国的医术相较于西方的医术,更加源远流长。并且很多中医的治病理念就是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千人千方。这句话也能够体现,中国医术的博大精深。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一个人生病就会有症状,根据他的症状来进行相应的治疗。

脉象,是我们脉搏的跳动,通过脉搏的跳动的力度、快慢、粗细和停跳等变化判断身体的状况,就像西医中通过听诊器听心脏跳动等声音一样。通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在中医上脉象的变化有多大几十种,不同的脉象也对应了不同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常见的几种脉象。

中医把脉都可以看出什么

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

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切脉外,望、闻、问三诊也非常重要,必须四诊和参,才能精确的诊断疾病。

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关于中医外科把脉吗,以及中医看病把脉准吗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