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断生死的中医-把脉断生死的中医理论

中医把脉 13

文章信息一览: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八难把脉断人生死

1、继续读难经。第八难 寸口脉平而死 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我们可以通过摸脉来判断疾病乃至生死,但是有一种脉看似正常,但人却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寸口脉也就是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手腕的脉,平也就是平和,或者是能应四时的平脉或者应六气的王脉。

2、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 中医将脉分为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把脉断生死的中医-把脉断生死的中医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三部九候诊法 古代医生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取在病位附近的动脉搏动处诊脉,即可察知全身疾病的变化情况,如《难经第一难》中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之法”,即是说:人体全身的十二经在各部位上都有动脉搏动的现象,以此作为诊脉的一种方法。三部九候诊法由此而产生。

4、小便赤而大便带血。右手寸脉浮而滑,内结经闭;关脉迟而结,宿食留饮;尺脉数而牢,烦满虚寒相持。综合上面六部脉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为受到惊恐忧思所致之宿食重症。

5、先祛惑论,次布真解。 脉诊之惑论 中医脉诊之法,肇始于素问,宏通于越人,而大成于叔和。自是厥后,代有名家。然决阴阳虚实于三指之下,别表里内外于方寸之内,其事虽简,其理难解。前人只凭临床之经验,而无诠释之科学,臆见所及,遂多谬说。此时代限之也。时至今日而犹信以为真则惑矣。

把脉断生死的中医-把脉断生死的中医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继续读难经。第七难脉象手自然六气影响 原文: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

阴阳别论的参考文献

1、【附】阅读参考文献因年代久远,本文言语文词深奥难懂。为了帮助读者提高理解,特提供参考资料《把脉断生死》一文如下:中医古籍总结七种危险的脉象,即釜沸、虾游、屋漏、雀啄、解索、弹石脉等,称为真脏脉,又叫七绝脉,凡见七绝脉,必死无疑。

2、出处 该句出自阴阳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篇 句意 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那么刚柔会互不调和,经脉气血就会败绝。

3、汉 王充 《论衡·超奇》 :“其高第若 谷子云 、 * 高 者,说书于牍奏 之上 ,不能连结篇章。或抽列古今,纪著行事,若 司马 子长 、 刘子政 之徒,累积篇第,文以万数,其过 子云 、 子高 远矣。

4、阴阳别论篇第七原文及解释如下:原文如下: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院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为什么中医一把脉什么病都能知道?

诊脉不是为了代替问诊,不是所谓的“不要病家开口”就知道它有什么病,有什么症状,而是系统掌握他阳气的变化,从而直接指导怎么开药的。那种故意不让病人开口,通过诊脉猜测病人有什么症状,就像老先生算命看相一样,不是咱们努力的目的。

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

其实他并不是只把了脉,从你进入他的视线起,他就已经进入了望诊的阶段,你进入他的嗅觉范围时,他就开始了闻诊,从他开始跟你说第一句话时,就是问诊的开始,最后一步才是把脉,也就切。 这就是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宝。

在我国古代,由于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比较保守,因此西医只能用把脉来诊断病人的病症。甚至会在脉搏上放上一个手绢来避免肢体接触,甚至还有悬丝诊脉的方法,中医在瞧病时都要先将手放在病人的手腕上,按一会儿就是俗称的把脉,根据脉象的表现来判断身体的情况。

把脉就是切诊。西医是不会的啦。脉诊部位分寸关尺。两手各有寸关尺。合而六脉。天龙八部里段誉不是练了六脉神剑吗?就是寸关尺。每部又分浮中沉。总称三部九候。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了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并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关于把脉断生死的中医和把脉断生死的中医理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把脉断生死的中医理论、把脉断生死的中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

扫码二维码